网站首页

书法作品

诗词作品

作品用章

生活动态

社会评介

 

 

两岸同春读新诗

——赏读赵凤桐先生的组诗《宝岛行》

(作者:郑新芳)

  近年来,由于大陆、台湾两岸政策的调整,领导阶层、群众团体和百姓之间的往来愈加活跃,经济、文化的交流出现令人可喜的景象。今年8月,我市著名书画家赵凤桐先生随保定佛教协会赴台做书画交流,做了历时8天的访问,台湾的大好河山、美丽景色以及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了他,艺术的情怀鼓浪扬波,他在书画创作之余,诗兴大发,言志抒情,写下许多优美的即景诗作,《保定日报》副刊上选发了《宝岛行》6首,读后耳目一新,不禁拍案叫好。
  中国诗歌自古有个传统是:诗言志,歌抒情。中国诗歌的入口处耸立着两块丰碑:一是现实主义的《诗经》,一是浪漫主义的《楚辞》。它们都是言志抒情之作。中国诗歌几千年,发展到今天,毋庸讳言,传统式微,濒于沉落。大概是生活好了,一些人无志而无法言志,无情而无力抒情所致吧,无病呻吟,百无聊赖,小女人或大少爷的哼哼唧唧的私心短欲便都标上了诗的名号。有出息的诗人,应该承继传统,顺应伟大变革的时代,唱出具有我们时代特色的“大风歌”。上述便是我读赵凤桐先生的《宝岛行》的最初感慨。你读他的第一首诗《飞赴宝岛》,开始就单刀直入:“五岁知宝岛,牵挂至如今。只因海峡隔,未敢思登临。悠悠六十载,隐隐常惊魂。”诗中的“五岁”、“六十载”将作者对宝岛的“情”和“意”写得绵绵不绝、淋漓尽致;由于不可言说的原因,“未敢思登临”,这情的深沉和意的浓烈,又蕴含其中;“悠悠”再写时间之长,“隐隐”再写思念之深,这情力透纸背,感人至深矣!诗最后,以“天意遂人愿,美梦始成真”收住,回到现实,圆合题目。全诗以情言志,一腔爱国之志溢于言表。我喜欢这首诗,读它,可以净化心灵、陶冶情操。
  好诗是要通过鲜活的意象,优美的意境吸引人、感染人的。诗人捕捉意象,就像是将五彩斑斓、煽动着翅膀的蝴蝶捉住,将它服服帖帖地钉在雪白的纸上一样。这意象是有色彩的,有形象的,有声音的,有动感的,这样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才有诗美的意境。如《日月潭》写的是“青岚拥湖碧,金珠镶明潭。远望一银镜,近见两玉盘。南池犹弯月,北池如日圆。天光映云影,凌空水连山。”作者是画家,他作画儿无论构图,无论调色都是高手,你看这里的青、碧、金、明、银、玉,以及日、月、云、空、水、山,种种色彩和带有色彩的物象,巧妙组合在一起了。我们不知道作者究竟是在画画儿,还是在写诗?这是诗中的画,画中的诗。画家的诗,意象鲜活,色彩艳丽,意境优美,是可以画出来的。
  如果说《日月潭》创作的是一种优美的意境的话,那《阿里山》一首就是写的壮美意境了。写阿里山:“尤叹林中桧,巍峨耸云天。腰围二十尺,树龄三千年。”作者写桧树,用的写实手法,实中蕴奇。你看树之高,树之粗,树龄之长,那点不奇!“尤叹”,落就到了实处。除桧树外,这里“主峰高千丈,布分温热寒。物景原生态,造化大自然。”因为阿里山高,原生态景色有温、热、寒之分,更是处处见奇了。这是大自然的奇妙,作者没忘记人是大自然的主宰。“更妙桥高架,铁轨跃云端”,这仍然是一“奇”。全诗用种种“奇”的意象,构成了阔大、壮美的意境,读后让人精神昂扬振奋。
  赵凤桐不单是书画名家,也是诗人。志向、情怀和气质,以及他捕捉诗歌意象、创造诗词意境的艺术感悟本领,都为他的诗词创作奠定了丰厚基础。我喜欢读他的诗。
  台湾宝岛,是中国的领土,与大陆不可分割。尽管60多年里,与大陆隔海相望,但两岸炎黄子孙的兄弟亲、手足情血脉相连。作者的“牵挂至如今”,是他也是两岸人民的真情写照。所以,他访问台湾,诗兴大发,言志抒怀,佳作迭出,全是情志所致。《两岸同春》一诗的结句写得好:“共书和谐,两岸同春”,唱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。
  近年,大陆和台湾有很多的诗人、朋友,在往来交流中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美诗章,言统一之志,抒手足之情。
两岸同春读新诗,感谢我们的时代,谢谢我们的诗人朋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址:保定市红旗路教委宿舍1——3——101

 

 

 



赵凤桐书画工作室 版权所有©
联系电话:13191663718 0312-3150396 地址:河北省保定市政府宿舍5号区8-2-201 邮编:0710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