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

书法作品

诗词作品

作品用章

生活动态

社会评介

 

 

纵横笔墨写春秋

            ------记我市著名书法家赵凤桐

(摘自1995年3月10日《保定日报》作者:刘丽红)

  久闻凤桐其人,想象中定是一位鹤发长须的持重老者,直到一次偶然的聚会中才知道,坐中议论风生,令满座开颜的老兄竟是大名鼎鼎的赵凤桐,看年纪才不过40岁,那种不经意间流露的纵横豁达之气却令人拍掌。自此方知凤桐字中的飘逸与豪气绝非偶然得来,正是字如其人,人如其字。
  于是终于有一天,我有机会进入凤桐墨香四溢的书房,听他畅谈书画,细述平生。


乡野间走出的书画家


  1947年,赵凤桐出生于定州农村的一个清贫之家,父亲赵普写得一手好字,极重诗书学问,对凤桐影响很大。凤桐4岁时,父亲徒步70余里到县城为凤桐买回第一份教材:一张《中国地图》,一张《世界地图》,教凤桐背诵名山大川,了解小村以外的广阔世界。6岁启蒙,凤桐受教于村中一位书法功底颇深的老秀才赵连城,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,  凤桐很早就表现出了在书画方面的良好天赋,5、6岁时看到村民欢送抗美援朝的新兵入伍和敲锣打鼓送公粮的情景,他幼小的心灵竟如有所悟,不声不响跑回家去将这些动人场景画了出来,居然有几分神似,惹得乡亲们竞相传看。聪明的天资加上浓厚的兴趣,使他勤学苦练,对名家字帖广泛临习,细心揣摩,少年时代便闻名于其村围的十里八乡。
  1964年17岁的凤桐考入河北省工艺美术学校,1967年又进中央美术学院参加靳尚谊先生举办的油画进修班,从此艺术的殿堂里又多了一位好学不辍的求索者。求学期间,凤桐书画兼攻,尤以学苏、米、黄的字最为用心,看到一个心爱的帖子,虽无数遍临摹,手酸臂麻也乐在其中,这对凤桐日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大有裨益,也为他不断走向新境界打下了良基。
  凤桐很快在保定的书画界崛起了,1978年,他应邀到长沙全国工业品博览会上为河北省馆书画写前言时,刚满而立之岁,那劲健潇洒,形神兼备的墨迹却震动了在场的前辈和同行,然而他依旧执着,依旧孜孜以求,似乎面前的路永无尽头。
  我又想到哺育凤桐的那个小村西四旺,也许正是那淳厚的乡风,野趣天成的自然景色孕育了凤桐宽广博大,率真自然的内心世界,给了他对美的超常的感悟力,毕竟凤桐曾用一双童真的眼在这里看夕阳衰草,看牧牛晚归,对一个书画家而言,这是一种丰厚的精神积累,一个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,相对于生长的城市的书画家而言,凤桐是幸运的。


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


  凤桐常说,功夫在字外。他书法以行书见长,国画主攻山水。广泛的涉猎使他创作起来得心应手,开阔的视野使他的作品意蕴常新。如其作品《墨梅》先以淡墨行草写入王冕的《梅花》诗,后蘸重墨大书“墨梅”二字作为整幅作品的主体,小字如点点梅花散落纸上,大字如老树虬枝,浓淡相间,疏密相宜,那种淡远疏落的惟美境界令人叹为观止。作品《万仞天关》则先以雄浑大字入纸,再把自己创作的强化主题的诗词作长款挥洒落墨,又以几笔丹青勾染于纸背,以补气脉贯通,使诗、书、画融为一体,淋漓酣畅,相得益彰,充分体现了作者诗、书、画兼工的特殊优势。
  凤桐是性情中人,书画是性情中事,于是我们往往从凤桐的作品中看到如火的激情,纵横的豪气,浑厚的风骨,因此凤桐的创作也就很苦很累,为一幅书画作品倾注全部的精力与心血,从不敷衍。他说,书法是留给后人的,创作态度一定要严谨。由此,也窥见凤桐笔底春秋,正是他人格、素质与修养对纸面的渗透。

“笔笔送到”的人生境界


  我们在谈到如何练好书法的时候,他几次说到“笔笔送到”。我想这也正是凤桐人生态度的最好写照。如同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一样,凤桐要求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极其到位,凤桐很忙,却很少想到要休息一下,只是把自己旺盛的精力,敏捷的才思,干练的组织能力,尽力发挥到极致,将每项工作和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。公务繁忙,大量的社会活动又牵扯了他很多精力,但他毫无怨言,永远忙忙碌碌,永远热情开朗,因为他可以忘掉自己,却不能忘掉一个书画家对社会的责任。
  凤桐的平易可交是很有名气的,都说他有一副炽热的心肠,淡泊的胸襟。他现任市政协文教委员会副主任,却毫无官气;他名动古城,却无名人的矜持,他依旧热心公益,依旧热忱待人,凤桐朋友极多,大抵于他的为人。人品如是,书画亦然,其实也正是凤桐豁达、坦诚的性格铸就了凤桐在书画创作中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,也给书坛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。
  壮哉凤桐,愿你人生的每一笔都写的饱满有力,愿你的前路风景无限好。



赵凤桐书画工作室 版权所有©
联系电话:13191663718 0312-3150396 地址:河北省保定市政府宿舍5号区8-2-201 邮编:071051